論江蕙論述
江蕙演唱會再創旋風,近來報端不少專論或投書,從台灣社會文化的角度談江蕙現象,形成一股江蕙論述運動,這其實也是江蕙現象的一環,可堪論述檢驗的。
江蕙論述的核心概念,首先是「台語歌進化論」,用語諸如「沒有台語歌手的江湖風塵味」、「台語歌壇少見的清流」、「跳脫台語傳統詞曲窠臼」、「從早期台語的哭調走向另一片天空」、「改寫、豐富、轉化了台語歌給人的主流印象」等等,彷彿要在與台語歌傳統區隔甚至斷裂的基礎上,江蕙歌聲才得以「跨越性別、族群、區域、世代」,「連原本不聽台語歌的人也愛」,「充滿令人心曠神怡的悠揚韻味」!
江蕙演唱會,其不同年代的豐沛曲目形同一部台語歌曲小史。江蕙所唱林強的《向前走》及其招牌歌《酒後的心聲》,一為台語活力勁歌曲風,一為傳承老台語歌悲情調性而演化創新,各自攀上一九九○年代初期「新台語歌」風格巔峰。台語歌曲市場在七○年代中國國民黨政府「推行國語」和「禁歌」政策被壓落底之後,於八○年代洪榮宏《一支小雨傘》、沈文程《心事誰人知》、江蕙《惜別的海岸》、葉啟田《愛拚才會贏》等各種不同曲風傳唱裡漸次復甦,終於在九○年代回歸熱鬧繁華的台灣流行文化洪流。這少說也有二十年的台語演化史,在許多江蕙論述裡似乎是船過水無痕,講起老台語歌盡是「江湖」、「風塵味」、「窠臼」、「哭調」,以此來襯托「清流」、「悠揚」、「豐富」的江蕙,對我們這些喜愛江蕙也喜歡老台語歌的台語人來說,實在真「礙虐」(ngai-gioh)啊!
與此相關的江蕙論述另一特色,是迴避江蕙詮釋台語歌曲的在地語言本質,而呈現出「音樂均質化」論述傾向,把江蕙的長青演藝事業去除台語文化脈絡,直接訴諸音樂普遍的社會感染力,所以「江蕙世代」是「一群具有命運共同感的特定整體」,江蕙演唱會是「一場自我肯證的偌大儀式」,而類似的描述其實也適用於其他「人很多」的演唱會。
像這樣去脈絡化的江蕙論述,還有一種極致演出,就是讓「溫柔含蓄」、「溫柔敦厚」的江蕙歌聲,直接通達「中國文化中最美好的精神傳統」。這……還真不是「礙虐」可以形容啊!
[2010.10.16~台灣日報]
詳細新聞請點下列新聞連結↓↓↓↓↓
http://www.taiwandaily.net/gp2.aspx?_p=kSF1c9zU9HRO2J21qU8xeBP6crB4CPfJ