Miranda 寫:請問﹑請問﹐
歌仔戲跟平劇﹐有什麼區別﹖
謝謝﹗
歌仔戲 與 北京戲( Taiwanese Opera Versus Beijing / Chinese Opera )之間,究竟差異何在?其實這兩者皆是屬於所謂的「傳統戲曲」,而根據清代王國維的註解,所謂傳統戲曲的表演方式,便是「合歌舞演故事也」,即具有「有聲皆歌ˋ無動不舞」的表演特性。筆者今就以本身在歌仔戲表演藝術領域中的實踐與體會,在下筆時著重於以「歌仔戲」的角度,來詮釋這兩者之間的差異所在。
首先,要辨別各類傳統戲曲的劇種種別,最基本的辨認元素之一,便是她所使用的「語言」系統,無庸置疑的,歌仔戲所使用的語言便是「河洛語」。 基於語言系統的鑑定因素,應該很容易就可以初步判斷各類傳統戲曲的基本迥異;雖然河洛語在文字的使用上並未達成統一,但從早期歌仔戲的劇本文字紀錄「歌仔冊」中,甚至是近十年來投入歌仔戲劇本創作的劇作家,也都已採用「台灣語化的文字」作為紀錄工具。
其二,便是「音樂性」的不同;追溯京戲音樂體系的起源,從一些少數民族,如契丹ˋ女真ˋ蒙古等部族的音樂,再融合中國北方民間流行的曲調,演變成至今以「二簧」「西皮」為主的音樂特性,便形成了京劇在音樂性上的主軸。而歌仔戲,由於是屬相當年輕ˋ活動力旺盛的劇種,在音樂性上,除了具備發展初期由閩南移民所帶入的基礎唱腔曲調外,在其各種不同歷程的演化中,其音樂曲調更是不斷的吸收茁壯以及大量的創新;音樂家徐麗紗女士曾將其分為五大類 - 「錦歌類」ˋ「哭調類」ˋ「民歌類」ˋ「戲曲類」ˋ「新調類」;其中的「錦歌類」,內中就含括歌仔戲中最重要ˋ也最具特色的「七字仔」曲調,而其中的「新調類」則是屬曲調數量最龐大ˋ也不斷創新中的一大類。因此,由音樂性上的辨識觀點,我們不可能在北京戲中聽到諸如歌仔戲的「七字調」ˋ「雜念仔」ˋ「江湖調」ˋ「都馬調」等等代表性的曲調音樂。
第三個相異點,自然就是戲曲養成ˋ形成ˋ流行地的不同;歌仔戲的「養成」,是建立在台灣民間說唱的基礎上;其「形成」,則是由業餘自娛性的藝術,漸次提升為專業戲劇的表演藝術;而其「流行地」,自然是盛行於滋養她成長的台灣本土,整個的歷程至今約一百來年,是屬於相當年輕的劇種,但雖說年輕,卻也隨著台灣在歷史演變的洪流中歷經無數滄桑,既曾輝煌,也曾黯淡。至於北京戲,則追溯於安徽,形成於北京。
再來談到兩種戲曲的第四個不同點,就在於「聲腔」的運用上;北京戲是採用「小嗓ˋ假嗓」的唱ˋ念法;而歌仔戲則採用「大嗓ˋ本嗓」的發聲方式;基於聲腔運用方式的不同,北京戲的唱念聽來便有尖銳之感,而歌仔戲的唱念聽來便較具親切自然的特色;論及歌仔戲這種自然聲腔的發聲法,當其運用在歌仔戲特有的「哭腔」展現上,更是易於撼動人心,並能激起觀眾極高度的共鳴。
第五個討論的不同點,就在於兩種戲曲的「劇目ˋ戲文」特色上;北京戲的劇目,以宋雜劇和金院本為基礎發展而成,在戲文用語,多有詞藻華麗ˋ咬文嚼字的特點,其文言文的使用率相當高;而在歌仔戲的形成過程中,除了所謂的歌仔戲四大骨子老戲-「山伯英台」ˋ「陳三五娘」ˋ「什細記」ˋ「呂蒙正」之外,雖也會搬演與其他劇種雷同性高的相似劇目,但在歌仔戲的內台售票演出時期,以及外台歌仔戲的盛行階段,卻曾有甚多的新編劇目大量出籠過,這些劇目基於市場上的需求,多是屬於江湖恩怨ˋ武俠情仇ˋ社會寫實的故事情節,可惜在這些的演出過程中,由於缺乏保存紀錄的觀念而致使大量劇本的亡佚;而再回頭論及歌仔戲的唱念戲文,其除了注重口語化的特點之外,諸如台灣民間的俚語與諺語,更是大量的被使用;而口白中「四句聯」講求句尾押韻的聲韻之美,以及在唱詞編撰上,注重「韻腳組合」及「起承轉合」的精準要求,更是歌仔戲與其他戲曲在戲文的比較上,展現其特有「詩境化」強烈色彩的文學性所在。
其六,我們也可以從「伴奏文場/絲竹樂器」的比較上來看,北京戲的領導主胡為二胡或京胡;而歌仔戲的文場領導樂器則為「殼仔弦」;傳統歌仔戲的文場樂器中有所謂的「四大件/四管」之稱,亦即指殼仔弦ˋ大廣弦ˋ月琴與笛子這四種樂器;近年來由於歌仔戲音樂的製作水準日益提昇,也開始講究和絃配器上的舖呈補強功能,因此在文場伴奏的編制上,也不難看到其他傳統樂器,如琵琶ˋ笙ˋ揚琴等,甚至是西洋樂器大提琴的出現,但所謂的文場四大件,在歌仔戲音樂伴奏中的地位依然是屹立不搖的。
第七個差異點,我們所要提到的便是歌仔戲的精髓所在-也就是指「做活戲」的展現;既說「做活戲」,自然的相對詞語就是「做死戲」;做死戲是指有固定的劇本內容,可走戲的排練演出方式,北京戲中甚至已將死戲「經典化」,早就沒有走活戲的路線可循;而歌仔戲,源於外台/野台早期藝人的背景,由於本身受教育程度不高,在普遍不識字的狀況下,僅能由學識豐富ˋ經驗老道的說戲先生,以「幕表制/大綱式」的方式提供整齣戲的劇情梗概,通常都是演員臨演出前,一邊著妝,甚至是一邊果腹,一邊聽著說戲先生編派角色及說明場次大綱,等到演出時間一到,演員便必須馬上披掛上陣演出,這種即興式的發揮表演方式,演員若沒有豐富的「腹內」ˋ靈活應變的能力,以及熟悉所有的「表演程式/套路」,是無法承擔這種挑戰性特高的演出形式;試想,一整齣戲的完善演出,不僅是演員的「唱念做打ˋ動線走位」而已,尚有「文武場/樂隊」的搭配,以及舞台現場「撿場/走台」人員的臨時道具設置,這樣一種未經事先排練便能彼此高度配合的演出方式,是必須經過多少藝術歲月的歷練洗禮,才能培育出一個個能做出活戲的歌仔戲藝人;每每思及此,就會對這些長期投注於野台/外台的演出藝人感佩不已,他們非溫室的花朵,但卻強勁ˋ貼切的展現歌仔戲如「蕃薯仔囝」般的堅韌生命力。
再來第八點,我們就「身段」上的展現來做討論;對未接觸過戲曲的人來說,會認為所有的傳統戲曲身段展演方式都相同;若以演員舞台上的基本形態ˋ表演虛擬化特性的角度來說,確實是相似的;但若仔細去推敲其中「腳步手路」所展現出的韻味,卻是能分辨出其中不同的味道;歌仔戲的生命歷史是與台灣人民的命運共同起伏成長的,她來自於民間,與這塊土地上的所有呼吸氣息是相呼應的,也就由於她的發展歷史一直與民眾有高度的貼切性,所以在身段韻味的展現上,會比其他的劇種更具親和力,更不受囿限;綜合來說,歌仔戲演員在身段的表現上,感覺較生活化,粗曠性也較強。
第九點我們就「容妝扮相」上來做討論;傳統歌仔戲的妝扮上會與北京戲相似點較多,但近幾十年來,由於電視歌仔戲的崛起風行,以及外台歌仔戲偏向「烏撇仔戲」的演法(在此特指服裝ˋ容裝上炫亮的要求),甚至是位居目前歌仔戲主流演出型態的-「劇場歌仔戲」,在容妝扮相上都已突破傳統甚多,朝所謂的「改良裝/妝」行進;綜觀而言,在服飾的色彩要求上偏向華麗艷炫,演員化妝也改採適合舞台演出的寫實濃妝,各個角色之間的服飾妝扮也講究搭配協調,所以說,歌仔戲發展至今,在服裝扮相上的呈現,比起其他的傳統戲曲,是具備了更多元化ˋ前衛的風格展現。
最後我們以「行當/角色」的觀點來談;傳統戲曲的角色多可分為「生旦淨丑」四大類,歌仔戲也不脫這個範疇;但,在歌仔戲演員的所有行當中,「坤生」這樣的角色卻是相當特別的;所謂坤生,也就是我們口頭上常描述的「歌仔戲小生」,實際上她們私底下性別為女性,但站在舞台上所演出的卻是男性角色,這在其他的戲曲劇種上是少見的;歌仔戲小生的扮相與演出風格,也許是建立於反串表演的基礎上,致使其一舉手ˋ一投足ˋ一開唱ˋ一說話ˋ一做表之間,便散發出特有的「俊俏風流韻味」,也因此,在歌仔戲的發展歷史中,造就了不少超級明星的出現;綜看歌仔戲團的成班背景,由早期「本地歌仔」全為男性演員,發展至今幾成「女班」的現象,是相當引人入勝的。
回顧整個歌仔戲的歷史,她與北京戲是曾經有過交流的,因為任何戲曲的發展歷史本就是互相涵養滋長的,這在所謂的養成期階段更是明顯;但,歌仔戲發展至今,卻早已有其成熟的獨立創新風格,甚至已具有引領風騷的能力;近十幾年來,台灣本土意識逐漸抬頭,愛鄉愛土的情懷受到肯定,而歌仔戲這塊璞玉,也就在不斷的琢磨與蛻變當中,漸顯現出其傲人的光華;舉凡演出藝術水準的提昇,專業從業ˋ從演人員的培養,文字紀錄的保存工作,建立一個百家爭鳴的社會演出環境,在在都顯示出這一塊土地上的人民,已願意為這一個「土生土長的戲曲生命」做出奉獻與努力。
移居海外的這段期間,我可以理解很多鄉親對「歌仔戲」的陌生,甚至是誤解,但也有相當多的人,他們的童年是伴隨歌仔戲一起成長的;我想這是基於歌仔戲坎坷的生命,本就是與多舛的台灣命運緊緊串聯在一起的,她總是被暗暗的歌頌,偷偷的喜歡,在瀕臨滅亡時也總能以一枝草ˋ一點露的精神存活下來;當你愈了解她的成長歷史,就會對這樣的一種「藝術存活能量」感到驚奇ˋ佩服與疼惜。
任何的國家,必有她專屬的文化,北京戲能代表Chinese站於國際舞台上,期望我們的歌仔戲,也能早日挺立於國際視野之中,展現其傲人璀燦的風采。
http://www.twopera.net/article/compare.php